履职心语
作为一名来自教育一线的全国人大代表,面对教育强国的新时代召唤,我将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,一如既往地为教育建言献策,把深厚的教育情怀转化为具体行动,为教育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。
2024年3月,全国人大代表、吉林外国语大学校长秦和打开了一本新笔记,记录自己参加全国两会的学习心得。2025年2月,这本笔记已被民办高校发展方向、职业教育升学导向等内容填得满满当当。
“‘履职’两个字,我不仅记在了本上,更放在了心上。”秦和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,在教育界耕耘30年,她最关注的还是教育工作。
“作为来自教育一线的全国人大代表,我将一如既往地关注教育问题,推动有关部门解决教育难题。同时,立足本职、扎实工作,努力推动民办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,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一份力量。”秦和说。
立足本职履责 提升提案“含金量”
秦和是中国民办教育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者。20世纪90年代,在国外工作的她敏锐地发现,我国许多涉外工作人员懂外语不懂专业,懂专业不懂外语,难以适应国家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的需要。从那时开始,创办一所高水平的应用型外国语大学,成为秦和的毕生追求。
30年前,秦和放弃国外优渥的生活条件,返乡创办吉林外国语大学。时光荏苒,如今,该校已是国内民办高校中唯一一所省属重点大学,是国内非营利性办学的标杆,但秦和的脚步并没有因此停止。她说:“办好学校,做好本职工作,这是履职尽责的前提。”
作为校长,她一体化推进职工提素建功工程,构建了“思想引领、素质提升、典型引领、人文关怀、普法维权和制度保障”六位一体的工作机制,建立了“生日必贺、有病必探、困难必助、有难必帮”的“四访制度”,让学校涌现出全国巾帼建功岗、黄大年式教学团队等先进典型。
为解决学生就业问题,她积极作为,将吉林省教育厅、共青团吉林省委员会、吉林省妇女联合会联合举办的“创业奋斗,就在吉林”活动引入学校,推动吉林外国语大学2024届毕业生春季招聘会顺利举行,助力学校2024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0%以上。
“能力越大,责任越大。”秦和告诉记者,民办高校作为社会组织,不能只顾自己发展,也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。2024年8月,吉林外国语大学成为吉林省教师“爱心妈妈”联盟首批成员单位。与此同时,秦和还积极利用学校的外语、教育学科优势资源,组建大学生帮扶团队,构建“1+1”模式,实施“六个一”综合关爱帮扶措施,并以此带动影响更多社会力量为留守儿童、困境儿童提供关爱服务,促进儿童健康成长、全面发展。
关注民办教育 加强履职担当
2024年,秦和提交了有关民办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建议。一年来,她通过走访学校、基层联系点,开会调研、参加座谈会等方式,同各大院校的校长、教师和有关专家对谈,对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情况进行了系统深入的了解。
秦和说,截至2024年6月,我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895所,其中民办高校799所,约占高校总数的27.6%,可以说,民办高校是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重要力量。然而,民办高校在蓬勃发展的同时,也存在资源支撑不足、高质量发展动力不足、质量保障体系亟待完善等问题。
“在新时代,民办高校如何立足?”这是秦和不断探索的问题。2024年11月,吉林省省属高校考察学习现场会在吉林外国语大学举行,秦和分享了“如何站在国家战略高度,立足国情省情,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民办大学发展道路,持之以恒建设一所高水平非营利性百年名校”的思考和实践。
“不求大而全,但求特而精。”秦和说,“吉林外国语大学能发展到今天,与精品办学思想紧密相关,我们严控规模、精细化管理,精心设计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。此外,学校还坚持开放办学,搭建本硕博一体化国际立交桥,全要素推动国际化办学进程,进一步深化与‘一带一路’沿线高校的深度合作,与东欧、东盟、上合组织、阿拉伯国家等开展全面合作。”
2025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,秦和将围绕教育强国的关键问题展开调研,继续在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等方面提出建议。“《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(2024—2035年)》明确2035年要建成教育强国。对于成长中的民办高校而言,要抓住宝贵的战略机遇窗口期,走高质量发展道路。可以说,约占四分之一的民办大学建不好会直接影响教育强国战略的进程,没有民办高校的强,就不能真正实现教育强国建设目标。”秦和希望通过自己的鼓与呼,推动解决制约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问题,构建民办高等教育的良好生态,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更多民办高校力量。
自2023年10月相识以来,这已是记者第三次采访秦和。
每次见面,“教育”两字都被秦和挂在嘴边。
对教育问题的关心关注,是秦和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,也是她履职尽责的重要动力。
秦和与教育结缘,始于30年前。20世纪90年代,秦和想要创办一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外语大学,吉林外国语大学就此诞生;学校创办后,她认为“办学来源于社会,也应回报于社会”,2006年通过司法公证,把学校的全部资产捐献给社会;如今,人工智能浪潮掀起,翻译人才培养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局,她又提出了“多语种翻译+”人才培养战略,构建了“多语种+人工智能/国际传播”“双外语+汽车/法律/经贸”等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体系,做更符合大数据时代需求的翻译教育……30载匆匆而过,她热情未消,干劲满满。
在吉林外国语大学的地球村,入门就能看到一串标语。“过去,这里写着‘学好外国语,做好中国人’,今年又新增了一句‘讲好中国故事’。”秦和说,这是她的目标,也是她的责任。
■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李熙爽